宋朝大多数老百姓出门是不带银子的,古装影视剧里那些人物动不动就从怀里掏出几两银子,高喊「小二打酒来」,这类场景在明朝和清朝比较常见,在宋朝就显得比较另类。为什么?因为铜钱在宋朝是基准货币,而黄金和白银都不是。
从西元960年北宋建国开始,除了四川,全国范围内都通行铜钱。四川通行什么呢?铁钱。铁比铜便宜,所以铁钱没有铜钱值钱,四川人出了四川,必须把铁钱换成铜钱,否则别的地方不认。换句话说,铁钱在四川以外的地方很难花掉。铁钱与铜钱的兑换率是十比一左右,有时能涨到十四比一,最低时能落到四比一,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十比一,即十文铁钱换一文铜钱。四川虽然通行铁钱,但向朝廷缴纳赋税时却必须换成铜钱,这是北宋中央政府为了配合军事封锁,对四川採取的一种经济剥削(北宋初年,四川曾经多次爆发农民起义),属于特例。
假如不考虑四川这个特例,那么铜钱就是宋朝全境流通最多的货币,也是宋朝唯一的基准货币。宋朝财政机构统计收入,以及公布每年的开支,不管是粮食、布匹、茶叶、食盐,还是矿产、香料、瓷器、人力,最终都会折算成铜钱多少多少贯。大将行军打仗,皇帝拨付军饷,哪怕给的是金银,统计入帐时也要折算成铜钱。
王安石变法时期,全国百姓都要按照拥有资产的多少分出等级,等级越高,要承担的赋税就越多。怎么分出等级来呢?仍然要按铜钱来算。家里有多少亩地、多少头牛,都按铜钱估值,再加总起来。
到了南宋,朝廷大规模发行纸币,铜钱在江南地区还被禁用过一段时间,但是纸币上却印着铜钱的面值,或印「一百文」,或印「五百文」,或印「一贯」,或印「三贯」,因为这些纸币都是以铜钱为基础发行的(至少在南宋末年纸币崩溃以前是这样)。南宋后期,老百姓下馆子,点两个菜,拿出面值五百文的纸币去付帐,如果店家没有面额更小的纸币,就得用铜钱找零。所以即便在大规模流通纸币的南宋,铜钱仍然是基准货币。
事实上,为了保证铜钱的流通性,宋朝官府还一度禁止老百姓用金银交易。例如《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徽宗在位时发布的一道诏令:“凡以金银、丝帛等物贸易,……听人告论,以法惩治。」凡是用黄金、白银、丝绸等物品买东西,允许人们告发,经官府查实,按法律惩治。
聪明的朋友肯定看出来了,宋徽宗禁止人们用金银交易,说明有人用金银交易。谁在用金银交易呢?当然是有金银的人。哪些人拥有金银?包括高官、富商,以及皇帝本人。
宋代文献《湘山野录》下卷记载,王安石当政时,某书生登门拜访,讽刺新法,王安石不但不恼,还赠送十两银子。
苏辙给哥哥苏东坡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记载,苏东坡在杭州当知州时,因为爆发瘟疫,他自掏腰包,捐款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建造安乐坊,免费为贫民发药治病。
《武林旧事》第六卷记载,南宋杭州的高级茶楼陈设奢华,「酒器、沙锣、冰盆、火箱、妆盒之类,皆以金银为之。」
张知甫《可书》记载,北宋着名书法家米芾当吏部郎中时,给宋徽宗写了四扇屏风,宋徽宗「赐银十八笏」。十八笏是多少呢?「九百两也。」为了酬谢米芾,宋徽宗随手就赏赐白银九百两。
皇帝有金银,高官有金银,民间富商有金银,这些人倘若买田买地买豪宅,这类大宗交易再用铜钱支付就不太方便了,自然可以用金银支付。但是,老百姓可就未必拿得出金银来了。按宋代文献《东轩笔录》记载,孟州(今河南省焦作市孟州)民间嫁娶,攀比之风渐盛,双方亲家见面,男方须送女方白银一小锭,约重二两。此风一起,当地银价暴涨,原先七百文铜钱就能换白银一两,后来九百多文都换不到,因为大部分农民家里都没有银子,必须用铜钱去金银铺兑换,短期内兑换银子的人多了,银价自然要涨。
说到这里,答案显而易见。宋朝有钱人出门,或许会带银子,普通百姓不太可能,一是因为银子不是基准货币,二是因为朝廷一度禁止金银交易,三是贫民家里根本就没银子。
那么银子是从什么时候进入日常交易的呢?要等到明朝。明朝中叶以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殖民者纷纷到墨西哥开採银矿,再到中国换成商品,于是美洲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中国成了全世界的银窖,中国从「贫银国」变成「富银国」,白银多了,才有成为基准货币的可能。
(本文摘自《领一个吉祥的宋朝红包》/时报出版)
【内容简介】
【大宋也有当红偶像?】
宋朝人追星热情不输现代粉丝,令人大开眼界
【做买卖得听懂黑话?】
省陌、短陌、省钱、贯省、足钱,到底是啥米?
【宋朝人月薪知多少?】
宋代劳工一个月赚几千文,够不够过好日子?
两宋加起来三百多年,若以吃喝玩乐而论,或许是最好吃、最好玩的朝代,但其间仍有灾荒、战争,并不总是风调雨顺、四海升平。宋代物价、薪资收入、经商买卖、各行各业的状况究竟如何?人民的生活究竟过得好不好?
善于精细探究各种史料的开周老师特地以全新创作为读者还原了大宋一代民生领域的真实面貌。
【作者简介】
李开周
一九八○年生,河南开封人,青年学者,专栏作家。
大学念的是工程学,曾任测量工程师,从事测量、预算和土地规划等工作。曾在《新京报》、《中国经营报》、《世界新闻报》、《羊城晚报》、《中国烹饪》和《万科周刊》等媒体开设专栏。
着有《逛一回鲜活的宋朝民俗》、《摆一桌绝妙的宋朝茶席》、《过一场欢乐的宋朝新年》、《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谁说不能从武侠学程式?》、《谁说不能从武侠学数学?》、《谁说不能从武侠学化学?》、《谁说不能从武侠学物理?》、《从奈米到光年:有趣的度量衡简史》、《歷史课本闻不到的铜臭味》、《民国房地产战争》、《包公哪有那么黑》等。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